◎文/王立峰
摩挲《周易》,再讀〈坤卦〉。
〈坤卦〉卦辭曰:「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坤卦・彖傳〉「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這惜墨如金的十二個字神來之筆,是聖人對於「絜靜精微」的《周易・坤卦》卦辭中「元」這一個字的發揮釋義。
對於「亨」,聖人用了十六個珠璣之字予以發揮,「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至於「利牝馬之貞」,聖人則用了十二個字來闡釋,「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
接下來十個字的卦辭「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聖人再以「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裳)」十二個字乾淨利落帶過。
其後「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九字卦辭,聖人指教的是十二個字「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最後一句卦辭是三個字「安貞吉」,聖人以「安貞之吉,應地無疆」八個字完美收官。
二十九個字寫就的〈坤卦〉卦辭,便概括了大千世界、宇宙人生之坤元妙義,500年之後的聖人也僅僅用了76個字,就將其精準無礙地復現真義,而再過了2500年之後的我輩,面對車載斗量、叠床架屋的後世相關著述,雖然時代社會的進步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對於宇宙人生之坤元乃至整部《周易》的理解,相較於靈明澄澈、參悟天地、立象設卦繫辭的羲文周孔聖人們,却是極其明顯地退化了。
「乾爲馬,坤爲牛,震爲龍,巽爲鶏,坎爲豕,離爲雉,艮爲狗,兌爲羊」,這是在《周易・繫辭・說卦》中清清楚楚的定義,但在講〈坤卦〉的卦辭中却又是明明白白地在談「利牝馬之貞」,周公爲什麽不用牛而是用牝馬來擬象〈坤卦〉?
以對於〈乾〉〈坤〉二卦中獨有的用九用六的理解試析之,遵循「獨陽不生、孤陰不長」的天地之道,〈乾卦〉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便是六爻皆陽的〈乾卦〉陽中之陰,用聖人的話來講就是「天德不可爲首也」和「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而〈坤卦〉用六「利永貞」,便是六爻皆陰的〈坤卦〉陰中之陽,用聖人的話來講就是「以大終也」,也就是〈乾卦〉「大哉乾元」的「大」和〈謙卦〉「君子有終」的「終」之合體。
以上述對於用九和用六的理解,大致可以推理出周公做〈坤卦〉卦辭爲何取象牝馬而不是牛了。
在周公看來,雖然《易經》將〈乾卦〉與〈坤卦〉分而論之,但自天地開闢之始,便已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絕不可能將二者完全掰離分開了。乾雖爲馬,但馬又分牡馬牝馬,牡馬是陽中之陽,牝馬便是陽中之陰,以陽中之陰的牝馬來擬象坤卦,而不是以純陰的牛來擬象坤卦,正是體現著〈乾卦〉用九和〈坤卦〉用六的意義,也就是陰陽絕不可能完全相互剝離、獨立存在的天則。再以六爻全陽的〈乾卦〉觀之,本應以馬擬象却實際上用「震爲龍」的龍擬象,體現的同樣是震卦(☳)陰中有陽、陰陽互生、生剋一體的宇宙天則。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牡牛也可以用來擬象〈乾卦〉,只是周公選擇了更爲卓爾不群、更具象徵意義的龍。
牝馬是活動的,不是如大地般表面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這便是以牝馬的陽中之陰映射、呼應、凸顯了〈坤卦〉的陰中之陽,以此取象,便有了「君子有攸往」。牝馬「往」到了「西南」方位,也就是後天八卦的坤位,坤陰遇到了坤陰,以陰陽同類者爲朋的規則來論,也就是「西南得朋」,顯而易見的是,群衆的力量進一步聚集壯大了;牝馬「往」到了「東北」方位,也就是後天八卦的艮位,坤陰遇到了艮陽,同樣以陰陽同類者爲朋的規則來論,只有艮陽而坤陰之「朋」不見了,也就是「東北喪朋」,而這造就的結果就是「先迷後得主」。
分開來看,「得朋」結果是「先迷」,用某種觀點來講,「先迷」就是「群衆往往是盲目的」,再多的群衆在一起也只不過是更大範圍和程度上的盲目;出乎意料,「喪朋」的結果竟然是「塞翁失馬」般的「後得主」,這個「主」就群衆的領導者,就是英雄和精英,有了英雄和精英領導下的更大規模的群衆及群衆運動,便是「乃終有慶」,這樣才可能有「利」。
用《周易》的體系來講,英雄和精英就是陽,而這個陽並非憑空産生,它就是坤陰本身的那個陰中之陽,他原本就是來自於坤陰,也就是說英雄和精英同樣是産生於群衆之中的,沒有什麽英雄和精英創造的歷史,有的只是英雄和精英領導人民群衆共同創造的歷史,從更根本上講,只有人民群衆才是歷史真正的創造者。
面對世事變遷,潮流浩蕩,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從過去到未來,能够明瞭〈坤〉道,能够謹遵聖人「安貞之吉,應地無疆」之教誨,小則護佑身心,中則利益社會,大則治國安邦,便皆已進入「至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