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雙峰論劍之五十五】咸之臨

【雙峰論劍之五十五】咸之臨


◎文/王立峰

之前曾寫過《從周易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文章,其中最後一篇對〈澤山咸卦〉進行逐爻透徹梳理,從下卦〈艮卦〉初六「咸其拇」純粹的無心之感順著軀體逐級向上,到受到心性影響但終被理性控制的六二「咸其腓」,再到完全被心性控制的九三「咸其股」;來到上卦〈兌卦〉,九四是不中不正但陰陽和合、「憧憧往來」的心,九五「咸其脢」擬象的是居中得正但却一味陽剛的理,「咸其輔頰舌」的上六則是發乎心之情、契合事之理而歌之咏之的詩。「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是兩千多年前的聖賢對於聖人「删詩書、定禮樂、贊易、修春秋」的偉大歷史文化功績的由衷贊頌,並由此對後世久於其道的詩禮人倫教化之下,華夏文明必定進階爲一個崇尚和平的文明、華夏民族必定進化成一個追求和平的民族之偉大希冀預言。

以無心之感的咸開啓和命名的〈咸卦〉,經由「悔亡」的心之志進一步升階爲「無悔」的天之理,再發乎情、合乎理而成爲「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的詩,終將達成「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天下化成之功。

毫無疑問,在〈咸卦〉中居中得正的九五之理,相比於陽居陰位不中不正的九四之心是絕對的〈咸卦〉之主和正統主流,以此觀點延伸至〈地澤臨卦〉的解讀,尤其是對〈臨卦〉初九與九二爲何竟然爲同樣的爻辭「咸臨」進行探究,意義非同一般。

〈臨卦〉初九爻辭「咸臨。貞吉。」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臨卦〉九二爻辭「咸臨。吉。無不利。」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爻辭同爲「咸臨」的〈臨卦〉初九與九二,一個陽居陽位得正,一個居下卦之中,皆具〈咸卦〉九五「咸其脢」得正居中所擬象之理的特徵。在之前的系列文章《周易中的天命》裏,我們明確講「剛自外來而爲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的〈無妄卦〉是在講天命降臨世間,「無妄往,吉」的初九便是天命本尊;而從「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幾乎同樣句式的〈臨卦〉彖辭中,我們同樣可以明確地認定,〈臨卦〉就是在講天道降臨世間,「咸臨。貞吉」的初九到「咸臨。吉。無不利」的九二,便是天道在世間「剛浸而長」的升發成長,而這個天道就是人世間的理。息,陽升物長;消,陰降物滅。所謂「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是在講降臨世間的天道既有升發成長之時,也有降萎衰亡之日,天道在世間也要隨著陰陽消長而在不斷變化,即從〈復〉到〈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的十二消息卦。從天道降臨世間「剛浸而長」的〈臨卦〉「或與」,到天道歸位重新回到天上必須「或求」的〈觀卦〉,其間卦象上經過八個卦亦即時日上經歷八個月,恰好對應著人世間的十二月和八月。這就是說,天道降臨世間「剛浸而長」必定「元、亨、利、貞」四德俱全的〈臨卦〉,也必須隨著陰陽消長的自然天則,逐漸「天地閉,賢人隱」,終於在「消不久也」的八月天道復反,〈觀卦〉「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元、亨、利、貞」隱匿無踪,人世間當然「至于八月有凶」。

《周易.序卦傳》有言,「臨者,大也。」在《道德經》中,老子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爲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上述《道德經》的側證中,我們可以最終確認這個「臨者,大也」,就是在講天道降臨世間「剛浸而長」,並且「逝」、「遠」、「反」就是「消不久也」,同樣遵循著陰陽消長的自然天則在世間出沒運行。

由此,再回到〈臨卦〉初九、九二兩爻,就不難理解擬象得正而生、初臨世間的天道初九當然是「咸臨貞吉,志行正也」,有此功德,便是「能以衆正,可以王矣」。九二「剛浸而長」、更進一階,不但居中位符合天道更高的準則,而且居然陽居陰位陰陽和合,也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够以心之靈動互濟調和理之一味陽剛,不死板不拘泥,能够達此境界,必定是「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而這個更高層次上的統攝天道與心性、天理與人情,絕對不是陸王心學所標榜的狹隘的「心即理」,而是以天地之心爲理,也唯有〈大畜卦〉中那個「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也就是承受起天命並且最終實現了生生不息天地之心的人,才擔得起「未順命也」之義。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天道既已「剛浸而長」,降臨主宰世間,然〈臨卦〉六三不正不中可謂「位不當也」,又居下〈兌卦〉之開口,對於天道天理只是舌燦蓮花、誇誇其談、坐而論道,正是聖人所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但六三畢竟又是陰居陽位,能够陰陽和合,如果能按照聖人講的「既憂之」,從此遵循天道天理徙義改過,當然是「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

〈臨卦〉六四陰居陰位得正可謂「位當也」,能够遵循天道天理申義行事,當然「無咎」。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臨卦〉六五不但居中位,而且陰居陽位陰陽和合,作爲人君知進退存亡,能够以最爲合宜完美的舉措施政,推行天道天理於世上人間,以《中庸》的話來講,就是「唯天下至聖爲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對於這位聰明睿智的至聖人君,臨卦以「大君」稱之,可見其成就地位非同尋常,遠超一般意義上的人君。在《易經》中的另一處「大君」之謂,出自〈師卦〉上六爻「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兩相對照,這兩位「大君」的原型其實合二爲一,就是「未順命也」從而承擔天命、伐紂滅商、最終達成了天地之心的武王。

上六,敦臨。吉。無咎。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敦,質樸、篤厚,《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有言,「勤禮莫如致敬,盡力莫如敦篤。」篤,本意馬行頓遲,引爲深厚、厚重,忠實、專一,可見上六雖居外卦〈坤〉之究極,但仍能够陰居陰位得正,始終勉力敦篤於內卦初九九二之天道天理而行,故有「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從上面對於整個由〈咸卦〉而〈臨卦〉的分析解讀,我們可以明確得出幾個有意義的結論:

一、華夏文化源出《易經》的結論再一次被〈咸卦〉、〈臨卦〉所證實,但兩千多年來明珠蒙塵,世人多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時至今日,《易經》相當大部分真義仍然被世人誤解誤讀,極爲可惜可嘆。
二、《易經》被誤解誤讀造成後世文化思想不能正本清源,導致傳播傳承力倍功半甚至出現可怕偏差謬誤,由此對於整個民族歷史發展和文明積澱造成的後果影響簡直無法評估。
三、對於個人來講,借占習《易》、借《易》修身,務必謹遵〈臨卦〉乃至整部《易經》所示得正、居中、陰陽和合之教誨,這也當是中庸之道的核心要義和進階心法。
四、由〈臨卦〉可以窺探,天道本身乃至天道的奉行也是分層次品級的。
五、從「甘臨」到「至臨」再到「知臨」、「敦臨」,便是由知而行、最終達至「知行合一」境界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v 六、天道尚且有消長,人事豈又能奈何?「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