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史一卿專欄之三十九】說說「以德報怨」

【史一卿專欄之三十九】說說「以德報怨」


◎文/史一卿

陰陽不是固定不變,陰陽是會相互轉化的,所以遇到好事也不要太得意,遇到壞事也不要太沮喪,因為這可能不是最後的結局。人若有智慧,是可以讓壞事變好,化危機為轉機,化戾氣為祥和的。

下面來分享一個宗教裏運用最多的度化人心、轉惡為善、化敵為友的辦法。

問,當人做了傷害你的事,你要如何應對?

答案有三個:以怨報怨,以直報怨,以德報怨。

「以怨報怨」不可取,因為會陷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之中,最後兩敗俱傷,一起完蛋。

「以直報怨」是孔子主張的,「以德報怨」是老子主張的,這兩個都是可取的做法,區別是這兩種做法是對不同的人說的。

「以直報怨」是孔子說給所有人的,適用於所有人,強調的是公平,理智。

而「以德報怨」可不是說給所有人的,是老子說給強者的建議。

如果你是弱勢的一方,你根本就拿對方一點辦法都沒有,你還要以德報怨,那你得到的只能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但如果你是強勢的一方,你完全能拿捏住對方,你占理,而且還有能狠狠懲罰他的能力,這種情況下,你若願意選擇以德報怨,你的這份寬宏大量、慈悲心腸,往往可以化戾氣為祥和,可以拯救一個心靈,也可以讓你收穫一份堅不可摧的情誼。

在雨果的經典巨著《悲慘世界》中有一個著名的橋段,描述的就是主人公冉阿讓,如何會從一個充滿仇恨要報復社會的惡人,變成了一個傾盡自己一切去幫助他人的好人。就是因為他幸運地遇到了一個善人,願意對他以德報怨,感化了他。

冉阿讓起初要報復社會,因為社會讓他失望,絕望。

他出生於貧寒之家,父母早逝,由寡居的姐姐撫養長大。姐姐獨自拉扯七個孩子,生活的困窘如影隨形。一年,家裏實在窮得揭不開鍋了,冉阿讓實在不忍看外侄們挨餓,去偷了一塊麵包,沒想到被當場抓獲,判了五年徒刑。

但實際上,為了這一塊麵包,他總共坐了19年牢。因為在服刑期間,他不堪牢獄之苦,四次越獄,四次被抓,每被抓回來一次就加刑,刑期就這樣不斷加碼,最後竟然累加到了19年。

這19年,他失去了與親人相伴的機會,錯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在獄中,他被踐踏、被淩辱,名字被冰冷的編號「24601」取代。他怨恨這個世界,發誓一定要以牙還牙,向整個社會復仇。

他剛從監獄裏釋放出來時,因為目露凶光,衣著破爛,竟沒有一個旅店肯收留他。他本要露宿街頭了,有人指點他去找心善的莫裏哀主教。

主教熱情地迎接了他,請他坐在火爐邊,為他擺上了新的刀叉,點燃了招待貴賓時才會擺上的銀燭臺,拿出自己都捨不得喝的好酒,請他吃了一頓溫馨的晚餐。還為他鋪上了白床單,讓他睡在舒適的客房裏。

睡到半夜他醒了,他想到昨晚晚餐時,桌上擺著幾件銀器,價值可能超過200法郎。這比他做19年苦役的工錢還要多一倍。於是他下了床,悄悄潛入了主教房間,把那幾件銀器偷走,然後逃之夭夭。

隔天,警員押著冉阿讓來到主教門口,警員懷疑是他偷了銀器,抓回來對質。

冉阿讓本已做好了再回到監獄把牢底坐穿的準備,沒想到主教對警員說,這些銀器不是他偷的,而是自己送給他的,說他走得急,自己還有幾個銀燭臺想送給他。

說罷,這位一向節儉的主教,真的將自己僅有的珍貴財物——那些銀器,都給了冉阿讓。

這一刻,冉阿讓被震撼了。

他內心的堅冰瞬間消融。主教以德報怨的善舉,如同一束光,穿透了他內心的黑暗深淵。那長久以來被仇恨佔據的心房,被溫暖與震撼填滿。他心中的罪惡感被徹底滌蕩,心牆轟然倒塌,主教的大愛與善意如暖流般湧入,將他徹底感化。

從那以後,冉阿讓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曾經的復仇之火,化作了自我救贖的渴望。他走出黑暗的往昔,邁向充滿希望的未來,傾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他用一生的愛與奉獻,完成了從被社會唾棄的罪人到心懷大愛的聖人的華麗轉身。

為什麼強勢的一方願意以德報怨可以起到轉化的效果?

因為能做到以德報怨並不容易,只有心中有愛,有慈悲之心的人,才能在憤怒的時刻還能看見對方的恐懼,還願意為對方著想,給對方保留一份體面。

愛有許多表達的方式,以德報怨是其中一種極為可貴的表達方式。

這種陰陽轉化的效果,是因為愛的力量感化了人心。

另外,人與人之間的情誼頗為玄妙,有些關係脆弱不堪,經不起絲毫考驗,說斷就斷;而有些關係卻堅如磐石。

我發現,在那些最鐵杆、堅不可摧,一方甘願為另一方赴湯蹈火、兩肋插刀、不惜代價付出的關係中,有一類正是源於一方曾對另一方以德報過怨。

舉個例子:

周定王二年,楚莊王的部隊經過艱苦作戰,平定了叛亂,楚莊王大擺酒宴,招待群臣歡慶勝利,名曰「太平宴」。

當君臣喝得起勁之時,楚莊王把自己的寵妃許姬喚出來給群臣敬酒。忽然一陣大風,把大廳上的蠟燭都吹滅了,全場頓時漆黑一片。

這時有位武將垂涎許姬美色,趁著酒興湊上去摸了許姬一把。許姬大驚,用力掙脫,在這過程中許姬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帽纓。

許姬將帽纓握在手中,對楚莊王說:「剛才燭滅時,有人趁燭滅欲行不軌,我把他的帽纓抓了下來,大王快命人點蠟,看看是哪個膽大包天的幹的。」

誰知莊王沉默片刻,卻讓人暫緩點蠟,說:「今天大家都喝得這麼高興,就放鬆放鬆吧,乾脆把頭盔、帽子什麼的都摘下來,那樣喝更痛快些。」

蠟燭點上,酒宴重開,楚莊王笑談風聲,始終沒有追查那個冒犯寵姬的人。

許姬十分驚訝,事後埋怨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笑說:「這是慶功宴,人主君臣盡情歡樂,有人酒後失禮也情有可原,若因這事誅殺功臣,將會使將士心寒,不願再為楚國盡力。」許姬不由得稱讚楚莊王想得周到。

七年之後,楚莊王伐鄭,前部主帥唐狡帶領眾士卒以死相拼,殺出一條血路,使後續部隊兵不血刃殺到鄭都。

論功行賞時,唐狡辭謝說:「太平宴上,被許姬扯下帽纓的正是為臣。蒙大王之恩,所以今日捨身相報。」莊王聽後感慨萬千。

唐狡是非常有地位的武將。若當時在宴會上楚莊王一時生氣查下去,把唐狡揪出來,雖罪不至死,但唐狡以後一定在眾臣之中抬不起頭來。冠上一個貪戀女色的名號,走到哪兒都要被人指指點點。時間久了,唐狡心中難免生出怨恨,哪還會給楚莊王賣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