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佛陀波利《修禅要诀》次第釋解

佛陀波利《修禅要诀》次第釋解


張賏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是漢地流傳最廣的大咒之一,尤其在往生超度上,更具殊勝力量。尊勝陀羅尼塔、尊勝陀羅尼幢、往生被均以此咒功德加持。關於此咒來歷的一段因緣,有古詩雲: 「西域尊者往東來,卻被文殊化引開;東土若無尊勝咒,孤魂難以脫塵埃。」詩中所指的尊者就是來自北印度罽賓國佛陀波利大師,漢譯作覺護尊者。他于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朝拜五臺山,蒙文殊菩薩開示,返回故國取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後於永淳二年(683年),到達長安,將經書獻給唐高宗,並受詔與地婆訶羅、杜行顗等譯出《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這段公案廣為流傳,大部分佛教徒均知曉。

但不為人知的是,尊者還曾傳下一部禪修要訣,其中關於禪修行者行住坐臥四威儀的行持、坐禪的方法、次第、覺受禪相、預防魔事開示的非常清楚。更殊勝之處還在於,與廣為流傳觀息法門、住心看淨的法門不同,設立了五重禪觀,涉及中脈、出頂,以最後入無相定為自在。可以身心通調,身得光明,心得自在。不同尋常,對於執著身相而欲求自在者,是不可多得的法門。

這部禪訣收在《卍新續藏》第 63 冊,經號是1222。全體以問答體而成,問者也是此訣的筆錄者明恂法師。場所是在長安禪林寺,在場作傳譯還有同在此寺的梵僧慧智法師。時間是在儀鳳二年(678)。明恂法師親侍玄奘三藏,與窺基、圓測等比肩並駕。於武后垂拱末(688)擔任譯場證義,是神楷法師之師父。慧智法師,其父為印度婆羅門,在出使漢地途中生慧智。後奉敕出家。通達漢梵語言,在地婆訶羅、提雲若那、寶思惟等譯經時,法師皆奉召證義。武后長壽二年(693),於東都佛授記寺翻譯贊觀世音菩薩頌。下面就簡要介紹要訣內容。

一、四威儀法

(一)四威儀中之坐法。

「問:且四威儀中坐法雲何?答:結跏端坐。結跏法,以左腳壓右右壓左俱得。若結跏未便,半跏亦得。半跏法唯是右壓左。其兩手各仰舒,掌亦右壓左。並不得左壓右也。乃須閉目合口,舌跓上齶,或可跓齒。其閉目合口等並不宜令急,乃至萬事皆貴舒縱,不用拘急,閉目未慣者,時任稍開。坐久少似疲倦,輒改威儀,勿令生苦。他皆准此。」

要點:單盤雙盤均可,單盤以右壓左為好,雙手結定印(右掌在上左掌在下),舌頂上顎,緩緩放鬆,關鍵在於舒服和放鬆,如果疲倦了,就換行其他威儀法,不要製造痛苦,以工夫為要。

(二)四威儀中之經行法。

「問:謹聞坐矣,行法雲何?答:行即經行也,宜依平坦之地,自二十步以來,四十五步以上。於中經行,經行時覆左手,以大指屈著掌中,以餘四指把大指作拳然。覆右手,把左手腕。即端坐少時,攝心令住,謂住鼻端等也。乃行,行勿太急太緩,行只接心,行至界畔即逐日回身,還向來處。住立少時,如前複行。行時即開目,住即輒閉。如是久行稍倦,即休經行,唯在晝,夜不行也。」

要點:左手握金剛拳,貼身下垂,右手在上握在左右腕,經行前先攝心住念,然後再行,行貴緩慢,心念要一直住在所緣的對境上,來回一次,在起點稍停一會兒,在開始第二回合。

(三)四威儀中之住法

「問:謹聞行矣,住法雲何?答:住即端身攝心正立也。兩手一如行時,如是久立稍覺勞倦,或雙足如離地之狀,覺如是等,即宜且休。住餘坐等。」

要點:住法就是平常站立的要義,雙手和經行法一樣,如果累了就換其他威儀。

(四)四威儀中之臥法

「問:謹聞住矣,臥法雲何?答:右脅著地,枕右手掌。舒左手置左䏶上,舒兩足重累。系相而臥。有病患者即任所安而臥。」

要點:右側而臥,雙腿略彎曲重疊,左手自然垂在左腿,右手掌放在右耳下。整個過程要把意念貫穿在所行的禪相上,就是心念住在所緣的境上。

以上四種威儀修禪之法,尊者明確是以大乘教導。並且出與外道、小乘不共的理由。

「問:外道及與三乘皆有禪定,息心遣境,未審何殊。答:外道執我以習禪,小乘計法而修定。大乘止觀,人法雙除,此其別也。」

外道執著我相而修禪定,以補特伽羅我為主體。小乘則執著法性而修定,不得圓滿;大乘則以無相義,無人相亦無法相,心境俱泯,故為殊勝。 

以下則進入禪觀之修持次第。

一、禪觀之前方便,調適心性,貫穿修持前後。

「問:將欲學禪,以何方便為先?答:先起大慈悲心,永舍報怨之念,方得習禪。貪瞋設起,速還除懺。如杖擊水,暫開還合也。惡念相續,不可學禪。問:創初學禪,即觀無相得不?答:須以方便漸次而入,吾未見頓現無相者。」

要點:禪法的修持基礎在於心性的調適,以慈悲心為導,善根定力容易穩固,禪觀較易取得成就。心中如果充滿怨憎,則心氣偏隘,強行坐禪,容易入魔。嗔心若起,更應該馬上調整,不能放縱,任其覆障,則心性不得平和。如果心中更是惡念充滿,如同荒地雜草叢生,心志不得舒,坐禪更容易偏入魔境。所以貴乎身心調適,心氣平和,則禪觀得力,較易取得成就。次第禪法,修持工夫有漸次,身心同治,自然就有次第境界,步步光景不同。

二、禪觀次第第一重凝神鼻端

「問:漸次雲何。答:如是間學者,令心先住長安一城之中。但勿令出外。如是漸住一寺一房。乃至鼻端。心若不住。還攝令住。問:鼻端雲何。答:想于鼻端如一滴垂露。住心觀此。」

要點:調整意念觀照的大小,先將心住在一城中,就是觀想所在的城市,不用強力,注重感覺,不作他想,然後慢慢收回到所在一個寺院(社區),就是身當下所處的地方,然後再回到所處的房間,然後再到身體,最後意念按住鼻端,整個過程就是把平日鬆散漫遊的意識狀態進行整合統一的過程,最後凝聚在鼻端。觀想鼻端有一滴露水,保持水滴的晶瑩剔透度上,然後安住,就可以了。這個過程基本上就是收心—凝心—安住。很好的純化意識,以色法水滴作為意識的所緣境。易於和生活經驗結合,而且對身體很好。當然貫穿整個過程的就是舒縱放鬆。這個成了,就進入下一層禪境。

三、禪觀次第第二重觀想臍中沙泉

「問:此想成已,複何所觀?答:次想臍中如沙裡細泉,此想若成,或見光明及腹中諸事;」

前面水滴觀如果成功了,就捨棄前面的觀境,觀念肚臍中間,就是圍繞肚臍腰身體正中間,簡單的說從肚臍進入後後面命門拉一條線,中間點上,想著周圍全是白沙,重點點上有一眼細清泉,保持在這個境上,如果這個境觀成,那麼自然出現光明相,而且腹內臟器也會顯見,顯現的不完全是解刨學意義上的情形,也可能是微細色身經隧脈道的要態。這個過程是自然而言出現的,並不是觀來了。如果有這種境界,則意味著這觀成就了。就移入下一觀。

四、禪觀次第第三重觀想中間脈道

「次觀頂上狀如甕口,直下貫身徹於下地中也,既此想已;」

有了前面的觀修的基礎,就以點上下延伸,觀想一條透明的脈道,下從身體出徹於地下,上從頭頂貫出,頭頂觀想一個罐子口,開頭朝向頭頂的天空。當這個觀想成就,脈道清晰呈現的時候,身體自然會跟隨著發生變化。可以進入下一步禪觀。

五、禪觀次第第四重觀想頂上四指處,心安住此。

「次觀頂上想已觀頂上去頂四指,令心住此,從是以後,身漸自在。」

有了前面中間脈道的基礎,心念可以可以直接安住在頂上四指處,安住久了,變化就會生出,身相會轉變,對肉身的執著可以破除,可以獲得身相自在,此處就是所謂的梵穴輪。此禪法不教人觀光等,就是怕在此處執著光相,以光相為我。

六、禪觀次第第五重入無相觀

「次乃得入無相等觀」

在前面禪修修成,身漸的自在後,進一步用功,就是入於無相,自然任運。也可能發生多種定境,地水火風空識,均可以入定自在,出定自在,輪回課畢,大事可了。

七、出定要點

問:將從定出,時節等雲何?答:初學定者,先作要期,或若干時,或鳴鐘,或一時一更等,當須出定。如是期已,然後入禪,必須然也。其有入定或經劫數或一二七日等者,並隨其心有此修短耳。欲出定時,先從心動,心動已,即氣脈漸通,然後徐徐動身而起。故經雲:世尊從禪安詳而起。

坐禪出定的儀相與入定一樣重要,如果不懂得出定的要法,可能會造成身心方面的障礙,工夫不止進步困難,而且生起過患。出入定未得自在者,上座坐禪前,先要給自己一個規矩(暗示),這一座坐多久,有個定數,時間到了。或者心理覺得差不多了,就作意提醒自己,告訴自己要出定了,然後調整意念,把周身巡視一遍,氣血開始流動,到達四肢,稍微按摩一下頭面,然後緩緩起身,再稍微按摩一下軀幹四肢,可以正常活動了。這樣身體不容易造成氣滯,心與身合,人會非常安詳。

以上就是五重禪觀,過程中一觀成就自然舍之入下一觀之妙境,中間的工夫,根器比較好的行人,也可能頓超。「問:亦有從想鼻端超越,即得無相觀不。答:譬似有人於沙土中本求銅鐵,因或得金,此亦然也。從緣鼻端或入頂想,或入火光定,或得無相等,如是超次,中間不定。」所以,整個過程不以強力而得,但貴自然。在過程有可能觸發的境相如下:

「問:定中有何相耶?答:定相極多,且舉三五,或頭似丈夫之狀,或覺身上多諸垢穢膩。此等是有障之相,即宜改易威儀,或且休止。或覺身上如蟲蟻行,或復如雲及白疊等從背上起並,勿怪亦勿手髑,或如滴油從頭面下。或見所坐處明,此等並是定前相也。或久坐立,身有勞倦,傍聞彈指聲或觸門等聲者,即直出定,或?息等。此是諸天善神,善知人勞倦,來相警耳。或覺身有輕舉而亦樂者,是神足前相。或輕舉而苦者,是風大增也。或身上有處熱者,是火光定相。或見一室明者,是初禪之前相。或聞奇妙香氣世間無比者,此是定成之相。如是等類不可具述,但覺如是違順等相。皆勿取著以生憂喜。但緣本境安靜其心。」

上述種種定相,有工夫深淺的次第。在坐禪過程中,如果出現頭大如鬥的感覺或者自我感覺身體充滿了污垢、堆膩不清爽,前者是因為心中雜念未清,心境不平,強行坐禪導致的;第二種是因為氣息未調勻,身上的氣脈不通暢,不乾淨,氣息不能暢和導致的。面對這兩種情況,除了更換威儀,坐改行,或者臥之外,還需要懺悔法調整。「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懺悔。真懺悔故障滅戒生,故得禪定。示有先入方等懺悔,得滅罪相,更修戒品,方始習禪者也。」需要修行順利,當先要懺悔,心念遠離是非,剷除雜念,心地平等了,自然禪觀進步。另外身體方面的,可以採用事懺,唱誦頂禮,以理作觀,既可調整身體的氣息,也可心淨理,身心塵垢遠離。

如果在坐禪過程中,身體氣行如螞蟻爬行,酸癢難耐,或者感覺氣如白雲裹住身後,或者感覺所坐的地方有光明,這是入欲界定的前相。如果坐的久了身心覺得疲勞,忽然聽到似有若無的彈指聲或者敲門聲,就是護法善神,提醒行人轉換威儀休息。如果坐禪中身輕如飛並且有微妙的樂感生起,身體氣脈融通得樂感,這是入四神足的前相。就是用欲、精進、念、觀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受用種種神妙之境,因定力充沛,所願皆得,故名神足。如果在坐禪過程中,感覺身輕飄飄如脫狀,不能自持,則是由於禪觀中風大增勝有關。如果身上某處煥發大熱感,則可以以此入火光定。這裡指可以四大入定。如果出現一室明光,不見人影,這是心念超越色身將入初禪的境界。或者如果聞到殊勝無比的妙香,這是修定成功,得天人供養的境界。種種境相,不一而論。有順有逆,但是如果一旦產生執著,認為此境界真實,有受用之我,有受用之處,而生歡喜心或者討厭的情緒,這都會走入歧途,破壞定力,使修行不得進步。所以最為關鍵的原則就是,安住在自己修習的所緣境上,讓心境保持平靜和安寧,不隨之動搖。

在坐禪的過程出現魔事的對應方法以及事先預防的原則。「問:若有魔事,雲何遣除?答:但解四威儀中易脫而修,即無魔事。慎勿勉強以自生苦。道從樂生,不同外道受諸苦法,解此消息,魔事自除。猶不除者,即宜舍置或讀誦經論,乃至入諸市肆遊目放心,魔事必遣。但有禪病,宜依經教以禪法治,非但針藥等所能療耳。

問:坐禪有預防魔事法不?答:凡欲學禪,先起悲願,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廣利群物。唯願三寶諸天神等,宜衛其身,使無災障。每斯誓已,然後習禪。然于禪堂內四壁邊上,多畵聖僧形像。並作結跏坐禪定狀,其聖僧像稍宜大作,仍以花香供養。近下複畵諸凡僧像,稍宜小作,大小如人,亦作禪狀。然後于中學禪,可得預防魔事。」

首先如果瞭解四威儀中貫穿始終的觀修之理,調適身心,隨順自然,保持身心平和,不強使力,對於出現的身心狀況,保持觀照轉化,自然不會發生魔事。千萬不要自討苦吃,勉強自己從而心生憂苦。這樣不利長期修行,修道得樂,才會不斷精進。如果魔事還在,困怕是收束身心過緊,就暫時停止修行,或讀誦學習經論,或者去遊山玩水,鬧市走一圈,這樣。身心舒廣,魔事自然消除。如果發生禪病,就要依照經論進行調整,這部分是有可能是氣脈的問題,可以參照《治禪病秘要法(2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大正藏 No. 0620)。

修行之中,不起魔事的辦法,首先就是要在坐禪前發願,先起悲願,我今修定,必取菩提,廣利群物。唯願三寶諸天神等,宜衛其身,使無災障。修定是為了成佛度眾生,再祈請天神護佑。再開始坐禪。可以在坐禪的禪房四面懸掛聖僧的畫像,譬如佛陀的十大弟子,畫宜大。然後在其下,觀一些凡僧像,大小如跌坐人身。在這樣的環境中修禪,可以淨化收斂身心,得諸位聖僧的加持,容易得禪定。

當然修習禪定,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持戒,這是得定的根本。「問:其有持戒及破戒者。並得學禪不?答:無問持戒破戒。並得學禪。先淨持戒。尤是第一。

問:聖教雲:屍羅清淨三昧現前。破戒之人何得修定?答:聲聞持戒乃是菩薩破戒,小乘犯重即便永棄,何得修禪?屍羅不淨定不現前者,據此說也。若大乘中,但能息心即真懺悔,真懺悔故障滅戒生,故得禪定。示有先入方等懺悔,得滅罪相,更修戒品。方始習禪者也。」

無論是持戒破戒,有戒沒戒,先淨持戒,轉化身心是第一要務。大乘要門,無論破戒犯戒,但能息心,行真懺悔,以懺悔力、三寶加持力、般若空性力之緣故,自然障礙除滅,恢復淨戒,可得禪定。所以修禪之前,無論持戒與否,都要行懺悔法,滅除罪相,得身心安穩,開始修行禪法,自然無有障礙魔事。

以上略鉤舉此要訣的大致樣貌,從威儀、方便、禪觀、頂相、魔事,最後以戒行總攝。修行之事,雖然涉及極多面向,但統要言之,不出於身心二門,所有種種均為此二事所施設,人人的身心雖然相異,但整體上還是一致的。四肢七竅,五臟六腑,眼耳鼻舌身意,並無別個,突破言語而生的歧見,所有種種,以自己的身心校驗,並且注意反思自己的偏見,應當會很得受用。所謂修之以身,其德乃真」,通過保持正見,穩定的修習,達到工夫上身的火候,自然也就明白古人不欺吾也,能夠得到些許的妙味,不以此為足,再行精進,必然會臻至超凡入聖的境地。正如訣末後一段所說:「聞思學者適猶習于良方,至於修慧始如服於妙藥。雖有多聞施戒等行,猶不安禪者,尚未得名修道人也。又雲禪定者,乃陶冶麤鄙,澡練神明,味道之輩特宜存習。」聞思如同學習藥方,而修慧就是服藥,服藥才可以治病,修習禪定智慧才可以度生死河,所以修道人,自然需要安住禪慧,勤加修習。禪定正是轉化粗鄙有漏的身心為清淨道體的烘爐,修禪可以讓神思明淨,淘去心性中的雜質,如金礦煉金,有志于修行的人士應當時刻存心修習。

目前,靈修盛行,有所謂溝通高我、什麼指導靈,求感應神通等之類的,通過此禪法我們自然就明白其中的危險。尊者說的禪法次第,清晰明瞭,主要的過程在煉心,一層一層的磨去心中雜念,讓心體垢除一層,自然境就會妙一層,從雜心到散心,在從散心到細心,從細心到無相心,在過程,意識自然而然的得到提純精煉,與此相應的境界也從粗身,到細身,再到無相身。內外一如,身心一體。而且還非常巧妙的把氣脈的修法安頓在這個次第裡,中脈、拙火、大樂全在裡面,身心同治,身體轉一層,心就轉一層,心轉一層,身就轉一層,最後複歸於無相。身心一如,心法一體。非常玄妙。而所謂動輒就溝通什麼,指導來指導去,天使、指導靈、高我、幾維空間什麼,不曉得身心同轉,身心一體,世界一體的道理,也不知道陶冶提純自己的意識,進而配合身心,達於無念。單一分裂的身心意識欲求玄奇,炫秘神通,祈求冥應。不發生問題才怪。癡迷神通者,皆因執著我—個體的暫存相,妄圖依這個分裂的自我而掌握法界之力,這只會給這個個體帶來更多的痛苦。放下對分裂自我意識的執著和迷戀,就會對神通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人生下來自己會長大,吃飯可以轉化成能量,還可以交流,發明種種物件,這些難道不是神通嗎?因為分裂自我意識的幻想就是總想多點什麼,自然就不認為日常所行,皆是法界的大神通。

所以修行貴在自知自明,自知根器,自明境界。自知根器小,就不能希圖一蹴而就,忽略基礎修行。如何知道根器大小,心量越寬廣者,遇事不動心者,自然根器宏大。心中雜念塞滿,遇事就貪嗔癡起者,自然根器尚小。根器小並非壞事,而是從基礎開始,淨化雜念,雜念少一分,心量闊一分,大心是從小心來,當然這是從工夫境界上來說的。但更需要明白一個根本,無論根器大小,皆具圓滿覺性,修行就是要這個覺性從裡面透出來,從心中透出,從色身中透出,自然照滿法界。外在的修行工夫能夠起作用,就是因為這個圓滿覺性時刻作用。以六祖大師的五何期來收個尾。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本想簡明介紹一下佛陀波利大師的禪訣,沒想到拉雜寫了七千字,其中也夾雜了不少私貨,本人水準有限,裡面一定有很多見解上的錯謬,還請有智慧的修行者、朋友指正。現在正值新冠疫情期間,如果此篇文章所介紹的禪修方法,有朋友覺得有道理,可以加以練習,身心均能蒙益,祝願有緣者能夠修得無相定,早日成佛。另外回向給因新冠疫情影響的人們、各類眾生、國土世界,祈願宿怨消除,由無明五毒所生的殺戮鬥爭熄滅,有情眾生由迷轉悟,覺了清淨實相,吉祥圓滿自在。張賏筆於農曆二月二十六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