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德清
明末清初的江蘇崑山人朱用純,因其父朱集璜死忠明朝,城破時投河殉節,故朱用純一生不仕,隱居鄉里,村塾坐舘,潛心理學,著有《朱柏廬治家格言》,流傳頗廣,其中不乏名句,諸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讀來琅琅上口,令人警悟自省,深奧道理,淺顯易懂,莫失莫忘,受益終身。
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個人家庭如此,國家社會亦復如是,中華文化底蘊厚重,深諳「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凡事伐謀為主,脚踏實地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所以能夠四十幾年不打仗,就是和印度在班公湖劇烈爭端,也只是拳頭石頭加木頭,主政者盡量將事態掌握在可控範圍之内。
反觀最近的中東局勢,戰爭販子内塔尼亞胡,為了保住個人的政治生命,不惜犧牲無數平民性命,仰仗美國的偏袒保護,今日打敘利亞,明日打黎巴嫩,白天轟炸巴勒斯坦,夜晚千里突襲伊朗,生靈塗炭,哀鴻遍野,山河變色,人怨神怒,把繁榮富庶的美索不達米亞搞成人間煉獄,悲慘莫名!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裏,「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興師致戰是不得已的事情,是最後的一步棋。有沒有更加理想的處理模式呢?當然有,這就是斡旋調解,握手言和,冤家宜解不宜結,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戰爭沒贏家,和平沒輸家。」
五月三十日,全球首個以調解為核心方式處理國際爭端的政府間國際法律機構——國際調解院(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簡稱「IOMed」),在香港舉行公約簽署儀式,33個國家成為創始成員,50多個國家和近20個國際組織高級別代表出席並見證儀式,象徵一項嶄新的國際法律制度正式啟動。更具意義的是,調解院總部將永久設於香港灣仔的歷史建築——舊灣仔警署,標誌着香港在國際法治體系中的重要角色。事實上,香港在1997年7月1日的順利回歸,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這件大事,本身就是中英雙方互相協商的結果,是近現代世界調解爭端的成功典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出席簽署儀式并致辭,他特別提到:「中國歷史上有個『六尺巷』的典故。說的是鄰里雙方通過調解,各自退讓三尺,不僅成功化解糾紛,還形成了方便大家通行的六尺巷。在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命運緊密相聯。只要我們善用調解的辦法,以互諒的方式處理矛盾,就能化干戈為玉帛,變高牆為通途。」
《周易》的六十四卦,上經主要講天道,下經主要講人道,乾父坤母,開天闢地,誕生了幼小新生命的第三卦<屯>卦,剛柔始交而難生,盡顯生命之剛健,前途艱險,聖人謂之「雷雨之動滿盈」,雖是剛健,但因初生,童稚之象,必須開蒙以啓其智力,所以第四卦便是啓蒙教育的<蒙>卦,生類繁殖,不可不養,故受之以<需>,飲食男女,生養之道,物質精神,不可或缺,資源有限,欲望無窮,多寡不均,紛爭四起,強者凌弱,智者欺愚,必然聚訟,以抗凶暴,所以第六卦便是言之公的<訟>卦,弱者為伸正義,自然言之於公,當然也是希望得到公允之言、公平之舉、公正之判,如若權錢勾結,偏頗太甚,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則必然是官逼民反,鋌而走險,魚死網破,玉石俱焚,動口解決不了,只能是靠動手去解決,往後發展就是興師動衆、大打出手、拼死一搏的<師>卦。乾坤屯蒙,需訟師比,簡單幾個字,道存天地間。
相駡無好言,相打無好拳。與其兩傷敗,不如先調解。「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一言可以興邦,一言亦可喪邦,能不慎乎?農村的老人也常常說:「過飽飯可以吃,過頭話不能說。」所以<訟>卦的<大象傳>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凡是幹過實事的人都知道,鷄毛蒜皮的小事往往就是口角爭執的肇端,如果不認真對待,星星之火慢慢就燎原成熊熊大火,馬虎不得。實際操作時,要善於運用<訟>卦的處事智慧,謀始不易,謀終更難,謀終先謀始,想贏先料輸,矛盾尖銳,善加調解,千萬避免事情出現不可調和的境地,戰爭一開打,就毫無理性可言,只能破罐破摔,一路到底殺紅眼,神仙都攔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