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雙峰論劍之四十七】從《周易》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一)

【雙峰論劍之四十七】從《周易》看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一)


◎文/王立峰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6月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幷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决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爲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個堅强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决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幷存的和諧格局,决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幷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决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决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决不搞「黨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明文化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歷史演化、發展現狀、未來前途的所有方方面面都起著最基礎的决定性作用,這些都無已需贅言。追本溯源,漢語中的「文明」與「文化」兩個詞語,皆出自《周易.賁卦》,「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賁卦〉卦象結構離下艮上,分別以上下卦各自來看,下卦離之六二陰居陰位且居中得正,「獨陽不生,孤陰不長」,軟性陰柔的六二不但與剛居剛位的兩個陽爻初九九三相互輝映,共譜文彩華章,而且主導下卦離爲整個〈賁卦〉帶來文明色彩,所謂「柔來而文剛,故亨。」另一方面,上卦艮之硬性陽剛上九居上艮之終全卦之極,同樣地主導著上卦艮幷與六四六五兩個陰爻相互文飾煥發光彩,而且「成言乎艮」,整個〈賁卦〉結出果實,是以「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

《周易.說卦傳》有言,「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由此可見,離下艮上的〈山火賁卦〉,擬象的正是代表人類文明的離火一代代積累演進而成的人類文明成果,尤其是一代代特定人類群體在生存鬥爭與生産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形成和提煉出來的物質財富、共有符號及一系列價值觀和行爲規範。

與「山下有火」的〈山火賁卦〉相綜一體的是「頤中有物」的〈火雷噬嗑卦〉,〈噬嗑卦〉卦辭「亨。利用獄」,而〈賁卦〉卦辭「亨。小利有攸往」,隱晦而又直白地表達出文明文化的另一面正是殘酷的生存鬥爭,也可以說,是求生存的鬥爭與競爭驅動著族群和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文明史、族群的文明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界、與不同族群及同一族群內部的鬥爭競爭史,鬥爭中勝利的族群文明文化得以傳承發展,鬥爭中失敗的族群文明文化在歲月中流逝湮滅。而以「山下有火」來洞察整個人類文明,代表人類文明的熊熊烈火處于山下,也就是完全植根和依賴于以山爲擬象代表的整個自然界,人類文明同樣可看做是自然界的産物。人類幾千年來與自然界的鬥爭,以今日成就觀之,人類文明已是如此宏偉輝煌,已經逐漸可以在一定程度和範圍上擺脫自然界束縛甚至駕馭自然,但就整體而言,在自然界面前人類却永遠無比渺小脆弱,自然界的微小變化足以摧毀整個人類文明。因此,人類文明在與自然既鬥爭又依賴和利用自然的同時,要永遠敬畏自然,順應自然,關愛自然,永遠不要自以爲是,踐踏自然,自毀家園,這就是〈賁卦〉卦辭「小利有攸往」的真義。「利有攸往」在整個《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辭中很是常見,但「小利有攸往」却僅限于擬象人類文明的〈賁卦〉一例,雖只一字之差,但微言大義,不能不令人深刻警醒。

另一方面,我們講處理好人類文明與自然界的關係,幷不像表面上來理解的彖辭「文明以止,人文也」,一般傳統上望文生義的理解是人類文明應當有一個發展的界限,人類永遠不能超越此邊界。然而,以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來看,這個文明發展的邊界到底是什麽?真的有這個所謂的邊界嗎?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的發展進步,多少代之前的所謂文明夢想邊界幾百幾千年後不都被一一突破了嗎?那麽今天誰又敢說人類文明的邊界到底在哪裏呢?只要人類生生不息,人類創造的文明就永遠沒有邊界盡頭。就像「山下有火」擬象,除非山是荒山禿嶺寸草不生,山下的火完全有可能從山下燒到山腰山頂甚至整個山頭,〈火山旅卦〉不就是火在整個山上到處游走?雖然人類生物特徵的進化緩慢滯後,但人類技術進化的步伐却越來越快,人類生命的自然進化與人類文明創造的技術進化將越來越融爲一體,從人類最初使用工具到今天的網絡世界再到未來的腦機接口和生物芯片,人機一體將成爲未來人類文明演化越來越不可抗拒、不可剝離的發展趨勢和顯著特徵。以此觀之,對于今日熾熱的人工智能AI時代的到來,完全不必有什麽恐懼甚至人爲設限,人類文明數千年的歷史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熱烈地擁抱人工智能AI,勇敢地奔向人類文明的星辰大海,無疑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

再回過頭來看聖人所講的「文明以止,人文也」,「文明以止」絕對不是文明的脚步要停止下來,要有界限,聖人的意思不過是在說人類文明經過一代代發展積累,「成言乎艮」,那個所結成的文明成果就叫「人文」,這些文明成果是用來教化後人的,使得一代代後人都能够在前人文明智慧的基礎上取得進一步的成就,實現更爲美好的未來,這就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山下出泉」、「果行育德」的〈蒙卦〉,其上卦艮同樣是〈賁卦〉上艮所擬象的人類文明成果,〈蒙卦〉正是要用這些人類文明的成果來澆灌培育下一代,浸潤滋養整個社會,而人類文明的成果更需要一代接一代接續發展、精煉,不斷向前發展、向上提升,使得這飽含生命力的文明碩果種子越來越剛勁、精優,這就是「蒙以養正,聖功也。」同樣,「有功」的表述在《周易》六十四卦中也算常見,但「聖功」二字也僅見于關乎人類文明傳承發展的〈蒙卦〉,級別之高,字雖少而事大,同樣不能不令人深刻思考。

再從〈賁卦〉離下艮上的整體卦象來看,離爲花艮爲果,〈賁卦〉當然象徵著人類文明開花結果。〈賁卦〉之後爲〈山地剝卦〉,坤爲地艮爲果,〈剝卦〉便是果實成熟掉落在大地上,果皮果肉被歲月剝去剩下堅硬的「碩果」種子,然後被埋入地下,這就是〈剝卦〉之後的〈地雷復卦〉。雖然經歷漫長的冬日休眠,但種子仍然保存著頑强的生命力和完整的生命的基因,這就是天地間那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待到來年雷雨作,驚雷春雨滋潤大地,果殼「甲坼」,接下來,便是「動乎險中大亨貞」的〈雲雷屯卦〉所描繪的充滿無限希望的嶄新生命幼苗破土而出。

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族群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同樣依此自然演化順序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講到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徵,首先就是歷史連續性。毋庸諱言,中華文明孕育于周邊近海遠洋、高山高原、沙漠戈壁、高寒森林等相對封閉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中,數千年來得以相對獨立發展,這當然是中華文明得以連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更爲重要的是,以中原漢民族農耕文明爲主體的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幷非一帆風順,既有「初登于天,照四國也」的輝煌燦爛,也有「後入于地,失則也」的多次遭到周邊外圍草原游牧和森林漁獵文明的侵犯甚至滅國。然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漢民族農耕文明爲主體的中華文明總在一次次歷盡劫波之後又能够頑强地重生再造,汲取前代經驗教訓,再攀輝煌高峰。舉世而言,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所有文明主體,幾乎沒有一個不是永遠沉寂下去甚至湮滅無聞,而幾千年來始終能够生生不息迭創輝煌的,中華文明可謂是獨此一份,這就是中華文明突出的歷史連續性,而這個連續性又源自于中華文明另外四個突出特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

如果說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决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那麽站在中華文明連續性的根基上,觀照一下世界的明天和人類的未來,我們不禁要問,中華文明的價值觀及其指示的道路,是不是就是昭示著人類文明能够生生不息、連續發展的希望和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