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易言難盡之十六】節艮損聊儒釋道

【易言難盡之十六】節艮損聊儒釋道


人生的欲望,與生俱來,本來最早只有「欲」字,後來人們根據欲望的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作用,又造了「慾」字,加以區分,能引起欲望的感官作用,都離不開眼耳鼻舌口觸覺,而這些官能的作用,基本上是受制于心,所以在「欲」字底下加上「心」字,也是自然之意,構成新的「慾」字,主要用于表現名詞方面,如慾海、慾念、情慾、物慾,等等,重在講「心」,而本尊的「欲」字,則側重于動詞,如欲罷不能、欲速則不達、欲哭無淚、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等等。

漢代的楊雄曾經說過「天下有三門:由於情慾,入自禽門;由於禮義,入自人門;由於獨智,入自聖門。」可見如果不對人的欲望進行管控,結果就是天淵之別。

中國古代的先賢先哲,比較强調個人的小欲要服從于社會的大欲,《尚書》說:「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道家的原典《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家對待人的「欲望」,比較傾向于采取「减損」的辦法,是比較消極的辦法,也只是少數人能踐行的。儒家則不然,儒家采取相對較爲積極的應對,不逃避,不回避,直面人生,儒家采取的是「節制」的辦法,先肯定,不否定,最後淡定地告訴你:「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你有任何的欲望都可以發,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講,但是最高的「圭臬」是「中節」,不能亂發,不能亂講,更不能亂做,只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理有節有分寸,走遍天下也能應地無疆。由此而極爲推崇「節操」,《論語》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文天祥的〈正氣歌〉名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更是響遏行雲,垂範至今。

相較于儒家和道家,從印度西來、白馬馱經的佛教,在對待人的原始「欲望」方面,則采取近乎嚴苛的做法,甚至是不近人情,所以「佛」字就是「人」+「弗」的組合,也可以說「不是人」,事實上,出家絕不是等閒小事,更不是逃避家庭社會的避風港,佛家自己講「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要求出家人要做到:「堅守志節、持戒、耐寒、耐熱、忍飢、忍渴、抵受風雨、一食、忍惡言、忍毒蟲。」樁樁件件都是大丈夫之所爲、之所能爲。佛教對待「人欲」方面,絕對采取「壓、壓、壓」的「壓制」手段,不講人情,鐵腕一刀切,人爲的抹除。

在《周易》當中,〈說卦傳〉曰:「兌爲澤,爲少女,爲巫,爲口舌,爲毀折,爲附决。」〈兌〉卦的這種口舌毀折之象,正是人的情感過度宣泄之所致,也就是失了節,我們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真是很形象地刻畫出〈兌〉卦的特徵。

如何來對待〈兌〉卦的情感?《周易》的第41卦是〈損〉卦,就是山澤損,上艮下兌,艮爲山,就是用大山來把〈兌〉卦壓一壓,能不能壓得住另說,壓得多少是多少,先壓再說。《周易》的第60卦是〈節〉卦,就是水澤節,上坎下兌,坎爲水,象徵資源、風險、智慧,面對現實,能否運用智慧、調配資源、掌控風險、與時俱進應對〈兌〉卦的情感,如果進退得宜、開合有度,那就一定能够「中節」的,也是多數人有辦法做得到的,大多數的人做得到的辦法才能適合于全社會。而《周易》的第52卦是〈艮〉卦,就是上艮下也艮,兩座大山壓在一起,使人的欲望沒有立錐之地(根本沒有〈兌〉),連喘氣也不容易,難怪宋代的周敦頤說出:「一部《法華經》,只消一個〈艮〉卦可了」。

通過對〈節〉卦、〈艮〉卦、〈損〉卦的比較,發現了水澤〈節〉卦與山澤〈損〉卦有交集,山澤〈損〉卦與山山〈艮〉卦有交集,而水澤〈節〉卦與山山〈艮〉卦則沒有交集的空間,隱約可以透露出止欲修行的「佛家」與中節大同的「儒家」,是兩條平行綫,大路朝天,各走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