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史一卿專欄之八】- 節日的制定與儀式感

【史一卿專欄之八】- 節日的制定與儀式感


除了那些人為設置的節日,如聖人的、領袖的生日,建國紀念日等紀念類型的節日,其他節日,如二十四節氣、春節、上元節、中秋節等都是依循天時的變化而制定出來的。

我們的祖先通過長時間對大自然的深入觀察,而總結出了自然天時的變化規律,找出了自然變化中的特殊節點,把它們定成了節日。人在時間面前本是被動的,但當人掌握了天時變化的規律,人便不再被動,人可以先機而發,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並與天地展開和諧的互動。

對大自然的觀察,如,觀察晝夜的長短變化,觀月相、星象、觀風向等,這是觀天象。

再觀山川,河流,動物、植物等的變化,這是觀地象。

再對應觀察我們自身的變化,身體狀況的變化,情志的變化等,通過多個維度的深入觀察,總結出自然天時的變化規律,把變化的關鍵點作為「節」。

如,夏至日,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晝最短,夜最長;春秋分,晝夜平分,這就是劃分一年這個週期的四個重要節點。

這些依循天時變化而制定出的節日,和人為定的公休日不同,它們都是要有儀式感的。人要配合著天地的變化,去做一些事情,去應和天地,以達到人與天地和諧交融的效果。

人的做法若能與天的變化相合一,無論對身體的健康,還是對情志都是非常好的,人會體驗到一種身心的愉悅,甚至是思想與心靈境界的昇華。

如,冬至要吃餃子,夏至要吃麵,這就是節日的儀式感。

那麼「冬至餃子,夏至麵」,背後的原理何在呢?這是人順應天時,人天合一的一種體現。

四時的天地之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冬天是「藏」,所以,人要包餃子,餡是包起來藏在裏面的,包餃子的動作是往裏收的,餡也是藏在裏面的,這就對應冬是要「藏」的。

而夏天是長養之氣,陽氣是向外散的,麵條的製作是先和麵,然後把麵擀開,擀麵的動作是向外推的,擀開的麵餅也是不斷向外擴大,這正對應了夏天向外發散的長養之氣。

現在端午節的禮盒裏往往不光只有粽子,還會給你配幾個鹹鴨蛋。端午節是夏天的節日,中國的傳統,立夏這天,還有夏天的節日,都要吃蛋,因為蛋的形狀和心相似,夏季五行屬火,火對應人體五臟為心。漫長炎熱的夏季,容易對人的心氣精神有所損耗,蛋與心的形狀相似,所以人們通過吃蛋來補益心氣精神。

小暑的習俗是吃藕,為什麼要吃藕呢?原因很接地氣,因為小暑節氣天實在太熱了,人恨不得跳進水池子裏涼快涼快,一看藕就在水池子裏泡著呢。炎炎夏日,藕整日都泡在清涼的池水中,人們十分羡慕,於是就把它吃了,解饞還涼快。

春天的儀式感是放風箏,秋天的儀式感是登山。

春天如春分,清明等節氣,有放風箏的習俗。春天放風箏,不僅是種讓人快樂的活動,還在潛移默化之中,讓人親身體驗到「順應天時,借助天時、事半功倍」的妙處。

我們為什麼要春天放風箏,而不秋天放呢?

因為四時之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春天天地之氣是向上升騰的生發之氣,而秋天是向下的肅殺之氣,春天放風箏可以借助向上升騰的天地之氣,人不用花太大的力氣,順天而為,借天的力量,風箏就輕鬆起來了。但如果秋天放風箏,天地之氣是肅降的,就是逆天而為了,就會出力不討好。

人在放風箏的過程中,也是與天地相交流的過程,人會明白順天逆天會相應的有什麼結果,這是種無聲的教育,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同樣的道理。

秋天的節氣,如白露,霜降,再如九九重陽節,都有登山的習俗,因為秋天,天地一股肅殺之氣,植物枯萎凋零,淒風苦雨,人容易悲傷,秋天也是抑鬱症的高發期,而登高有助於化解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當人登到山頂向下望,一切都變得渺小,頭頂是廣闊的天空,當人置身於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會感到自身之渺小,連自身都這麼渺小了,那些煩惱的事又算什麼呢?山風一吹,煩惱就散了。

上高度和增加廣度,置身遼闊的空間,可以化散心裏的痛苦、煩惱,這就是秋天要登高這個習俗背後的原理。

所以,過節和普通的週末休息是不一樣的。

節,一定是伴隨著儀式感的,要吃什麼、穿什麼,做什麼都有講究,人是依循天時變化的特點,而去做應和著天時的事,從而從這些儀式感中,獲得一種天人合一的喜悅與領悟。當然,也獲得有利於身心的實際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