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消息

【史一卿專欄之二十八】電影《默殺》與〈否卦〉的「不口」之象

【史一卿專欄之二十八】電影《默殺》與〈否卦〉的「不口」之象


◎文/史一卿

〈否卦〉的卦象表達了「上下脫節」的含義,天往上走,地往下沈,兩相脫節,鴻溝越拉越大,隔閡越來越深。上下脫節有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政府不能給人民足夠的保護,不能為人民主持公道,弱者的權益更是得不到保護。

最近很火爆的電影《默殺》,講的就是典型的「否的世界」。下面借這部電影,來說說「否」的特點。

在印度尼西亞的某所學校,校園霸淩嚴重,校長的女兒帶領三個權貴之女,極其殘忍的霸淩一個普通人家的柔弱女孩,直至將女孩逼至墜樓而死。

痛失女兒的父親四處求助,想弄清女兒墜亡的真相。但相關的人員,學校老師、目擊證人、甚至是員警,為了自身的利益,都選擇了包庇作惡的權貴之子,使兇手逍遙法外。

惡人做了惡也沒有被懲罰,所以氣焰愈發囂張,這就是「否」的特點「小人道長」。

而受害者得不到幫助與保護,正義得不到伸張,這種世道就是「君子道消」。

電影的後半段更讓人深思。女孩的父親意外得到了女兒被霸淩至死全過程的錄影,但他沒有選擇訴諸法律,通過正規的途徑為女兒伸張正義,而是選擇了以身犯法去懲罰惡人,親手殺死了害死女兒的四個兇手,在大仇得報之後,自己也自殺而死。

這一齣人間慘劇的根源是什麼?受害者為什麼不通過合法的途徑來伸張正義?深層的原因是社會大環境「否」了,天地不交了。〈泰〉和〈否〉,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社會大環境。

〈泰〉是天地相交,天下來捧著地、保護著地,人民想做什麼,政府來幫你,人的權益,政府來保護,你只管好好幹,好的外部條件,政府為你創造。

天地交泰是內因、外因,兩相具足,雙向奔赴,所以一片繁榮。

而〈否〉是天與地脫節,在上的公權力不能保護民眾,不能為民眾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了。

在〈否卦〉的六二、六三出現了「包承」和「包羞」的概念,這是對在「否」的時勢下,人民悲慘處境的描述。人甚至連自身的基本權利都得不到保護,只能自己去承受一切。

電影中的受害者父親,不去訴諸於法律,是因為對公權力沒有信心。在看了那麼多「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世態炎涼之後,根本不相信公權力能夠懲罰權貴,為輕如草芥的自己主持公道。

這部影片叫《默殺》,「默」與「否」正相通。「否」是「不口」,「不口」不正是「默」嗎。

發「mo(四聲)」這個讀音的,除了「默」,還可以寫出「漠」、「陌」、「寞」等文字,這些也與「否」的情境相通。

校長一直包庇女兒霸淩弱者;學校的保安、同學,面對霸淩行為裝作沒有看見;女孩被霸淩時,要衝上去救她的好友被趕來的母親拉著離開了現場;甚至在女孩死後,也沒有人願意告訴女孩的父親他女兒墜亡的真相,包括那個每天把仁義道德掛在嘴上的知曉一切的老師……

這就是「否」,「不口」的世界,沈默,冷漠,陌生,寂寞,這就是天與地之間、人與人之間「不交」的可怕後果。人與人之間是割裂的,沒有關愛,人只管自己,對他人的苦難漠不關心,對惡事沈默以對。

但問題是,你沈默,我沈默,都不為別人受欺淩而呼籲正義、挺身而出,可總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遭到不公正的待遇。那時候再去呼喊「這世界還有公道嗎?我受欺負怎麼沒人管?人為什麼都如此自私與冷漠」?晚了。這世界從我們不為別人主持公道起,就沒有公道了。

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上,刻有德國神學家馬丁・尼莫拉的一段著名的懺悔詩,表達的正是這個道理,詩云: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不是工會會員,我繼續不說話;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當我們不保護公道,公道就不會再保護我們;當我們不為別人主持正義,就不會有人為我們主持正義。